古代的快递小哥配送效率如何?都是怎么出行的

时间:2025-02-19 20:59:52 作者:水韵 热度:

在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通过写信来传递信息似乎已是一种古老而落后的方式,然而在信息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信件则是古人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特别是在战乱时期,一封来自远方的书信更显得弥足珍贵,慰人心怀。杜甫笔下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岑参诗中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都是书信时代才有的动人情谊。


中国的邮驿制度由来已久,有着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商朝时就有了邮驿,邮驿每隔34里设有一个驿站,驿站是中国古代供官府传递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员食宿和换马的地方。驿站形成的时间虽然很早,但驿站作为词汇出现却是在13世纪蒙古人统治中国后,“驿站”在元朝以前只称作“驿”,“站”字是外来词,乃是蒙古语“站赤”的音译。后来“站”字融入汉语中,逐渐演变成“驿站”一词。驿站作为官道,是专门给皇家和官员使用的。


宋代以前,驿站只供官员寄送公文,后来才允许送一些官员的私信,不过只限一封。古代平民无权使用驿站,只能通过其它方式寄信。

说起古代的寄信方式,许多人往往想到“飞鸽传书”一词,然而飞鸽传书在古代并不流行,而且成功率很低。人们选择鸽子来送信,是利用鸟类认识回家的路这一天性,然而普通鸽子无法用来送信,需要专门训练的信鸽才行,而且专门养信鸽来送信,成本太高,鸽子也只能单程往家里飞,限制性很大。


古代平民寄信,富裕人家往往有家奴骑马代送,普通百姓通常托熟人顺路带信,古代常见的就有托进京赶考的书生带信,然而托熟人带信一般需要顺路,而且时效性比较长。另外,也有托官员帮忙带信的,然而托官员带信,偶尔一次两次还行,也并不是长久之计。

古代除了官员到各地出差,有职务之便可以带信外,商人往往也可以帮忙带信,然而商人无利不起早,帮忙带信通常是需要收费的,费用一般也要几十文钱,相当于现在的百来块钱,虽然费用不低,但商人的往返频率都比较高。

由于古代送信的速度较慢,时间较长,往往要一两个月,为了防止信件的损坏,就需要专门的工具来保护信件了,于是古人发明了邮筒来存放信件,邮筒的材质一般是竹子,当然也有皮革、玉制或铜制的邮筒,然而竹制的邮筒取材方便,成本较低,适合普通百姓使用。


寄信的时间虽然漫长,却也显得信件的珍贵。古人之间的书信往来,更是留下了无数风流佳话。晋朝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便是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却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书法佳作。凛冽寒冬,大雪初晴,心情极畅的王羲之忽然想起好友张侯,于是信笔一挥,写下几句问候语,虽然只有寥寥数字,却遥寄了冬日里的一份温情。


站长声明:以上关于【古代的快递小哥配送效率如何?都是怎么出行的- 】的内容是由各互联网用户贡献并自行上传的,我们新闻网站并不拥有所有权的故也不会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您发现具有涉嫌版权及其它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至:1@qq.com 进行相关的举报,本站人员会在2~3个工作日内亲自联系您,一经查实我们将立刻删除相关的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