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德国核武项目 为何没有成功?

时间:2025-02-13 17:43:02 作者:水韵 热度:

导读:纳粹德国曾于二战期间开发核武器,是史学界公认的事实,不过,其中的种种细节还有许多谜团尚待解开。为此,德国历史学家卡尔施和记者彼得曼经过数年潜心研究,于2005年在德国首次推出这部著作。本书不仅解析了德国战时核计划的来龙去脉,还根据最新解密的历史资料得出了一系列颇具颠覆性的结论。



一系列不同寻常的实验

1938年圣诞节前夕,奥托·哈恩教授在柏林达勒姆威廉皇帝化学研究所完成了一系列不同寻常的实验,他用中子轰击第92号元素铀,结果惊异地发现,铀原子核在此过程中发生了“破碎”,成为不再是铀的两部分,这就是原子裂变现象。

哈恩对实验结果不太有把握,于是给以前的同事莉丝·迈特纳写了封信,将心中的疑问统统告诉了她。迈特纳把自己的外甥、同为物理学家的奥托·弗里施找了来,最终,他们想到了用著名学者尼尔斯·玻尔的“液滴模型”来解释这个问题。

“液滴模型”显示,重原子核的运转形态大致就如同滴落的液体,能够像一只灌满水的气球那样被拉伸和压缩。而在一个质量尤其重的原子核(像铀核)里,如果其整体表面张力因外来附加力撞击而被减弱,情况就会变得类似于充满水的气球在外来力的一再作用下使表层厚度变薄,以至于整个气球变得大而重。随后,“气球”被轻轻一戳,便形成了某个确定的、以原子核突然爆裂为目的的足够环境条件。

原子裂变之谜就这样被揭开了。迈特纳和弗里施又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被击碎铀核的两部分,理论上比分裂前的原子轻一些。减少的质量部分转化为能量,这个转化值是相当可观的。换言之,在原子裂变过程中蕴藏着惊人的破坏力。

1939年1月6日,奥托·哈恩将其系列实验结果发表,立刻在物理学界引起了轰动。3个月后,汉堡大学教授保罗·哈特克上书第三帝国军事部,提出关于开发核爆炸物的可行性问题:“第一个利用这种核爆炸物的国家,将拥有其他国家无法超越的优势。”


站长声明:以上关于【二战时期德国核武项目 为何没有成功?- 】的内容是由各互联网用户贡献并自行上传的,我们新闻网站并不拥有所有权的故也不会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您发现具有涉嫌版权及其它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至:1@qq.com 进行相关的举报,本站人员会在2~3个工作日内亲自联系您,一经查实我们将立刻删除相关的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