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玩手机,还是被手机玩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世界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近日,广州环市东路一家粤菜餐厅发起了“用餐不用手机挑战赛”,挑战成功就能获得蛋糕和菜券,不少网友慕名而至。今天的手机已经成为每个人身上的第二大脑,是灵魂和肉体的延伸,须臾不能割舍。发现手机不在身边,可能是一件比丢了自家钥匙还恐慌的事情。
可见一部手机已经不是无线电话这么简单。正如广告所形容的,“有了某某手机,上万个应用程序,你几乎可以做任何的事情。”
智能手机已成为我们身心和外界对接的重要桥梁,微博和微信成了打通全世界的便捷通道,每个卑微的个人借此便可能获得无边际的想象力和交际力。智能手机让每个人的疑问都有了答案,让答案接近真话,让沟通成本降低,也更刺激全体陌生人不约而同地往某个目标靠近。无论是关乎消费团购,还是对于公共事件的评价,人群自发形成的影响力,如同千千万万的蝼蚁在无意识中竟然聚沙成塔。小则在亚文化的圈子中掀起浪花,大的甚至可以干预 社会事件的走向。
24小时开机----电子“仆人”主宰生活
一个庞大的信息世界就流动在我们的指尖之上,从这个角度来说,智能电子设备的确使人类越发强大。有了这些电子产品,人们终于可以把自己从办公室里解脱出来,用不着每天朝九晚五地挤公交、地铁,在臭乎乎的车厢里和一群陌生人“亲密接触”。对于双职工家庭,智能手机也是一个福音,从此丈夫和妻子终于不必再为谁提前下班照看孩子而烦恼,因为他们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时间表。
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位电子“仆人”可能就要造反了。似乎就在不久之前,医生是唯一需要24小时待命的职业,而现在你我统统如此。老板们从来不觉得占用员工的私人时间有什么不妥。
工作入侵家庭远比家庭琐事打扰工作的时候要多。除了这些因为工作所迫而臣服于智能手机的人之外,还有一个群体,他们就像得了手机眷恋症,晚饭之前他们不再和自己的约会对象调情,而是不停地查看手机;临睡前最后一件事、睡醒起床前第一件事,都从刷牙、洗脸变成了打开手机查邮件。
对人最有影响的声音----手机震动位居第三
很可能,智能手机和毒品一样,是会成瘾的。品牌顾问马丁·林德斯托姆曾研究过这样一个课题:10种对人们最有影响的声音。他发现,排在英特尔公司的代表性音乐和婴儿的笑声之后,手机震动发出的声音位居第三。
“黑莓”与“苹果”似乎在塑造这样一种信息和手机铃声之间的条件反射:每当你手上那个微缩转头发光的时候,就意味着你很有可能看到一条新信息,要么是客户想你了;要么是上司想你了;最惨也不过是某位陌生人喊你“爸爸”,然后告诉你,他因为嫖娼被抓,急需6000元钱打到某警官账户上。
办公室里的传统行为方式正为这种人和人之间的虚拟连接所颠覆:确定性已经不再重要,因为各类公司和组织越发倾向于推翻原有的体系,而采用全新的灵活组织模式;全球化的信息传播链和对灵活性的膜拜则如日中天。
员工们不难发现,上班和下班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更糟糕的是,实打实的工作和老板为了不让你闲下来而抛给你的烂事之间也不再泾渭分明。
老板本人也未见得就能省心,因为他们也不得不一天当两天过:正式上班时是开不完的会,非正式上班的时候则被邮件和短信“五花大绑”。
打破成瘾魔咒----请克服独来独往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保证我们在享受智能手机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不会沦为这些电子暴君的奴隶呢?
在即将出版的《与“机”共枕》一书中,哈佛商学院的Leslie Perlow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想要打破智能手机的“魔咒”,唯一的办法就是克服独来独往,开始“群居”生活。
她在书中举了“波士顿咨询”的例子。作为全世界工作态度最认真的信息分析咨询机构,“波士顿咨询”就很成功地将虚拟连接的影响纳入了可控的范围内。公司制定了一系列规章,要求员工必须按点“下线”,并鼓励他们“团结一致”,战胜手机。
只有拂去尘埃才能照见明心,也只有断开对世界无穷的念想,才能重新发现自己真实的需求。当我们以为自己在玩手机,在掌握世界的时候,却没想到自己其实在被手机玩。每个人不过是手机程序中的一个活人角色,甚 至所有的联网行为都是在为隐形的商家汇报着个人的隐私。可是我们却往往乐于享受这种虚拟人生一般的游戏,甚至把这种当做高效科学的做法———就像宁愿花时间上网找餐馆,也不愿意问问身边的路人。
只有拂去尘埃才能照见明心,也只有断开对世界无穷的念想,才能重新发现自己真实的需求。当我们以为自己在玩手机,在掌握世界的时候,却没想到自己其实在被手机玩。每个人不过是手机程序中的一个活人角色,甚 至所有的联网行为都是在为隐形的商家汇报着个人的隐私。可是我们却往往乐于享受这种虚拟人生一般的游戏,甚至把这种当做高效科学的做法———就像宁愿花时间上网找餐馆,也不愿意问问身边的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