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电影《冈仁波齐》中一妻多夫和兄弟共妻现象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冈仁波齐》电影中的角色之一——斯朗卓嘎有三个丈夫,是藏区“一妻多夫”、“兄弟共妻”婚俗的典型代表。
在近期刷爆屏的电影《冈仁波齐》中,有一个女性特别引人注目,她叫斯朗卓嘎。电影里这样介绍她:
19岁,从没上过学,也不会说汉语。姐姐是次仁曲珍,下边还有两个妹妹,在16岁时就嫁给了隔壁邻居尼玛扎堆家的三个儿子。因为承担了很多家务,平时在婆婆家里很少说话,只有当回到娘家时,才能有片刻的放松。
也就是说,斯朗卓嘎有三个丈夫,是藏区“一妻多夫”、“兄弟共妻”婚俗的典型代表。
有人说:是不是你们懒骨头旅行搞错了?怎么会有人嫁三个丈夫呢?
其实和斯朗卓嘎在家庭中扮演相同角色的姑娘,在西藏昌都和四川的甘孜州等偏远的农牧区仍然存在,这些地区至今保留着“兄弟共妻”的生活方式。
“兄弟共妻型”的婚姻家庭,即几个同胞兄弟共娶一个妻子,共同组建一个家庭。
在昌都丁青县丁青村的一百二十户一妻多夫家庭中,丈夫有二百五十七人,平均一个家庭有二点二九个男人。昌都县妥坝乡有九户一妻多夫的家庭,其中一妻二夫的家庭有七户,一妻三夫、一妻四夫各一户。
“一妻多夫”婚姻如何形成?
1、地理位置和环境决定婚俗
“一妻多夫”婚姻多在横断山脉区域,到处是高山峡谷;河谷气温高,适合耕作,山间或山顶是草场,只能放牧。这是中国最特殊的区域之一:半农半牧区,这决定了一个男人对农、牧不能兼顾,一妻多夫家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男人正好可以解决这个矛盾。
2、经济促使“一妻多夫”婚约诞生
“一妻多夫是因为要保持财产的不外流”,在当地十分流行这种说法。
在贫穷而闭塞的峡谷地区,土地和耕地面积少,一个家庭就不能分家。兄弟共妻可以避免分家。
如果兄弟几人分家居住,就要重新建造房屋,置办生活用具,分家产,劳动力分散,有限的财产支撑不了分家的压力。兄弟共妻能留住一家人不散,也能减少成家的压力。
一般的一妻多夫家庭以二兄弟共妻最为普遍,其次为三兄弟共妻,而四兄弟以上共妻的家庭只是极个别现象。
3、藏区有以女性为中心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藏族虽然是一个男性彪捍勇猛的民族,在古代却是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这个社会最初发生于中亚之游牧部落,并随游牧部落的固驻一区,而成为女性中心的国家。游牧部落,因为居无屏障,容易受外敌侵袭。所以壮健男子保卫家族,管理牲畜帐幕则委托于妇女与老弱。这样就自然形成为以女性为中心的制度。
甚至,隋唐时代的女儿国。隋唐迄宋各书记载的西方异国——“女国”、“东女国”,就连唐僧取经路上所遇的女儿国,就在西藏境内。
4、母系氏族余威仍在
在藏区,尤其是四川境内的昌都道孚附近,母亲在家里的绝对权威不容更改,如果引进另外人家的一个女子,势必会改变这种格局。这些地区尊敬母亲,至今保留了一部分母系氏族传统。
5、“一妻多夫”妻子必须贤惠
在昌都,对多夫家庭的妻子,社会上有一种普遍的评价标准就是——如果能协调好几兄弟的团结又孝顺父母,一家和睦相处,则认为很贤惠。这样的姑娘才会被争着迎娶。
一家只有一个女主人,家务活异常繁重,生活其实很艰难。读过《荆棘鸟》的人可能会联想到梅的母亲菲,双手永远陷在家务中。
在游牧地区,“一妻多夫”的家庭,几个兄弟会轮换在家居住,剩下的出去游牧。共同住家的兄弟几人,则会通过信物,或特别的默契来决定谁在女主人房里留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