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8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认证申请流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目前SA8000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已经得到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初步认可。SA8000正在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我国作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大国,在国际上的出口影响力日益显著,而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存在着对劳动者权利的漠视。随着国内外对对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和管理能力的日益重视,今后企业要想国际化,就应按照质量(ISO9000)、环境(ISO14000)、职业健康安全(OHSMS18000)和社会责任(SA8000)等国际标准要求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对于达到SA8000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难度,但对于外向型经济指数极高的企业和地区而言,SA8000认证又是必不可少的国际通行证。
SA8000社会责任发展过程
1997年,总部设在美国的社会责任国际(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简称SAI)发起并联合欧美部分跨国公司和其他一些国际组织,以国际劳工组织ILO和联合国的13个公约为依据,制定了SA8000 (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企业社会责任认证标准,内容包括:童工、强迫劳动、健康与安全、结社自由及集体谈判权利、歧视、惩戒性措施、工作时间、报酬和管理系统九个方面,主要是解决生产链/供应链的内部劳资问题,确保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和管理能力符合社会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 作为第一个国际社会责任标准,SA8000对公司管理遍及全球供应链的种族工作场所条件提供了一个框架。SA8000作为一个在中国公认最好的CSR标准,在2007年证书增长的数量达到15%左右,并且在2008年的一季度急剧地增加12%。 2008年5月1日,社会责任国际发布了SA8000的第三版,代替一直过渡到2010年1月1日的2001版,新版标准在经常提的诸如工作时间,未成年问题,怀孕工人等问题得到了社会责任国际的反馈。
SA8000社会责任人在中国发展需求
随着中国政府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的日益重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把SA8000标准作为经营行为规范,通过建立SA8000体系提高员工的工资及福利待遇,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会和生活环境,降低员工和企业的劳资纠纷,减少员工的频繁流动。这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企业将社会责任的投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变被动为主动,努力实现企业经济利益、员工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多忌缝方共赢,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建立社会责任的依据标准
企业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必须以SA8000国际标准为依据,以国家劳动法规和国际劳工标准为规范,利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框架,结合公司需要和行业特点,来建立一套适合于自身实际的社会责言巨译任管理体系。 SA8000标准对管理体系只有原则性的要求,每个公司都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规范本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管理体系。中小企业在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时,应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有限资源,做到简单而实用,与公司企业文化和经营战略有机结合。即使是规模、行业和产品相似的企业,也不倘侧要机械地照搬,这样一来会脱离企业的实际情况,给企业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带来困难,运行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当公司最高管理层决定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后,就可以着手建立管理体系的工作。建立管理体系的具体步骤一般可包括:领导决策与准备、初始评审、体系策划与设计、体系文件编写、体系试运行、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等七个步骤。
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审核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任务。即确定审核范围和审核准则,根据审核范围确定工作量和任务的大小。 (2)准备审核。包括指定审核组长,由审核组长组成审核组。审核组长编制审核计划并分配审核任务结审核成员,进行文件预审,在文件预审的基础上制定审核检查表。审核组长还要将审核计划通知被审核方,与被审核方确认现场审核日期 (3)现场审核。审核组应准时到达审核现场,召开首次会议,解释审核的目的、范围、准则和方法。现场审核方法主要是通过查阅文件记录、面谈和现场观察三种方式。现场审核以末次会议结束。在末次会议上,审核组应报告审核发现,宣布审核结论,并要求被审核方提出纠正行动计划 (4)审核报告。审核组长应按照规定的格式编写审核报告,呈报给委托方。 (5)跟踪纠正行动。对被审核方的纠正行动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审核和验证。本章以SA8000认证审核为例,介绍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审核过程
认证申请条件
1、中国大陆范围内依法登记注册的企业;
2、近3年有主营业务收入,处于持续经营状态,非即将关、停企业;
3、企业无不良信用或违法违规行为记录。
认证申请流程
1、预审符合,签订认证合同,缴纳认证费用;
2、开展认证前辅导,并提交相关认证材料;
3、认证机构审核员进行现场审核;
4、认证机构审批认证结果;
5、提交认证结果至国家认监委备案,并颁发认证证书;
6、后期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