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没有秘色瓷,只有秘色瓷

没有秘色瓷,只有秘色瓷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没有秘色瓷,只有秘色瓷

没有秘(MI四声)色瓷,只有秘(bi四声)色瓷

(略论古籍中的通假字)

关于唐代的秘色瓷,由于在世流传的样品很少,人们众说纷纭,甚至连名字由于多音字的问题都不能准确的称呼,下面就我对秘色瓷的肤浅认识向大家介绍一下。

法门寺宝塔倒塌,露出了地宫,出土了一大批珍宝。这里有释迦摩尼的佛骨舍利子,有美轮美奂的金银器,还有中国古代陶瓷的瑰宝---越窑秘色瓷。

古代先人留下的宝藏给了我们极大的惊喜,我们可以欣赏千年以前人类文明的精华,可以享受古代艺术品的美妙,可以窥探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更可以解除困扰我们多年的迷惑。

这次出土的越窑秘色瓷,终于把我国陶瓷界多年以来无法确认的一代名瓷彻底搞了个明明白白。那就是秘色瓷就是越窑生产的青瓷。这真是个令人庆幸的发现,否则,关于秘色瓷的疑惑将会一代一代传下去而永远得不到解答。

秘色瓷真的就是那么神秘吗?据说连唐和五代,秘色瓷生产的时代,普通老百姓都不知道自己所生活的现实中,还有自己没有见过的一种叫做秘色瓷的瓷器。还是据说,那是为皇家专门进贡的一种高贵的瓷器,那种颜色只能皇家专用而老百姓则连看都不能看,因为保密而被称为秘色瓷。

不过从法门寺地宫里的刻碑上明确的记载中,秘色瓷就是越窑青瓷。这事可就透着点儿奇怪,反而令人无法理解。众所周知,中国的瓷器自诞生之日起,青瓷就是头一个呱呱堕地的宝宝。随后才是黑白红黄蓝等其他颜色的瓷器随其后面世。青瓷的发展应该是最早、最快、最完美,时间最长、数量最大的颜色瓷,怎么到了唐代,中国最开化、最开放、最百花齐放的社会,青色竟然成了保密色,青瓷成了禁瓷?

皇家的禁色一般为黄、紫、蓝等颜色,是代表上天、天子和天宫的颜色。其他颜色一般官员和百姓随便使用不算僭越。最狠的是明代正统皇帝,他下过一道可怕的敕令:“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都察院彷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告者连坐。”不知道这位皇上吃错了什么药,把红、绿、青、白地青花都列为禁色,私造不是砍头了事,而是凌迟!

可这都是明代皇帝的事,和唐及五代的皇帝有何干系?不管正史野史,没听说唐朝有那条法律、那个皇帝不让老百姓使用青瓷,甚至不让知道秘色瓷就是青瓷,而下过秘色瓷的禁令,就连越窑的产地,五代越国的国王钱俶也未下过如此文件。这就奇怪了,怎么就有了秘色瓷这个神秘的名称?

更令人不解的是,你如果不让人民大众使用这个颜色,也应该像正统皇帝似的,发布一道吓死人的诏书,公开讲明这就是我皇家专用,尔等不要命你就试试。最好在告示下设立一桌,放上样品,公开让群众观摩,省的那位不小心,烧了一炉青瓷就丧了命,因为青瓷是最容易烧制的品种啊。可千万别弄个秘色名称出来,让老百姓去猜,猜猜猜,平民百姓是什么颜色的瓷器不能使用,我们皇家到底是什么颜色的瓷器是专用的?估计大多数人民都会猜秘色瓷是黄的,或是紫的蓝的,没人能猜出是青色的,那个颜色真是太普通太常见了。皇帝玩小家子气,那么瓷器工匠和消费者真的没法过了。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好像那个时代的人从来没有为这件事发愁。不信你翻翻资料看看,唐代有没有任何记载,说那个秘色瓷怎么怎么神秘,怎么怎么可怕,怎么怎么都得千方百计搞到秘色瓷是什么样的颜色,要不然就犯了禁了。

唐代的人胆大,要不就是粗心,对秘色瓷毫不在意。没有谁去到处打听秘色瓷是怎么回事。我们比他们胆小,比他们心细,比他们的研究能力强,他们搞不明白的,我们搞清楚了。且慢,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唐代人真的不知道什么是秘色瓷吗?

唐代诗人徐夤就有描写秘色茶盏的诗,其中两句是:“巧剜明月染湖水,轻旋薄冰盛绿云。”他好像见过秘色瓷的秘色是什么样,才能描述的如此美妙动人。陆龟蒙则更直接,他的题目就是秘色越窑,摘两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形容的多么贴切,千峰翠色就是秘色,秘色就是越窑的产品。这么说来秘色并不秘,因为这两位都不是皇室成员,却清楚地知道秘色是什么颜色,在什么地方生产。在唐和五代,诗是广泛流传的,你这么一形容,大家伙都知道了,秘色还怎么保密呀?而实际上这个密还真不好保,首先窑工你就保不了,窑工的家属就更保不了。一传十,十传百,那里还有什么秘色可言?

说到底,看来还是我们自己糊涂,而不关唐人的任何关系。想一想就得给自己两个嘴巴,我们竟然愚蠢到认为祖先会为一种颜色保密,有保秘方的,有保工艺的,哪里有保秘色的?连代表皇家威严的禁色也不保密呀。平民百姓不准使用禁色,但是绝对欢迎他们观看禁色,要不然怎能在百姓面前显示皇家的高贵、显示皇家的气派呢?

实际上,如果我们知道古人在书籍中常用通假字,就不会陷入本不是问题的问题。秘,读mi,还可读bi,通碧,原意就是碧色的碧。而碧的本意就是青玉。秘色瓷就是青瓷,是仿青玉的青瓷。“秘色瓷”就是“碧色瓷”,唐人对此清清楚楚,没有任何异议。在唐代古籍中,还有秘(碧)泉、秘(碧)宫等许许多多碧的通假词,就是当时约定俗成的用法。

有的陶瓷专家认为通假字是古人的错别字,其实我看未必。因为古代的纸墨都是人工生产,费时费力,产量不大,因而价格肯定不低,洛阳纸不贵的时候,每刀纸也要一千个铜板,够一个月的生活费了。许多大画家、大书法家都是以树枝当笔,以沙土为纸练习功力的。为了尽量节约,古人真的是惜墨如金,以简洁的文言代替白话,以通假字代替原字。大家可以想一想,通假字通假的原则之一就是以简代繁,以少代多,如:女---汝,尔----你,矢---屎,油、泑---釉等等。说到底,就是为了省点儿纸墨,就是省了来之不易的铜钱呀。

还有的专家认为是古人有口音,写出来的文章也带着地方味道,像现在的网络地方语言:“筒子们”“你肿么了?”“干色模”等。如:“雨过天晴云破出,者般颜色作将来”这句有名的帝王诗中的“者”就被认为是“这”的地方口音。要是这样的话,那个抄录皇帝诗词的书记官恐怕难逃厄运,轻者贬官,重者杀头。篡改皇帝的意思,拿皇帝的口音幽他一默开个玩笑,能得了好吗?其实“者”般的者,就是“诸”般的诸,者就是诸的通假字。雨过天晴云开日出,霞光万丈彩云万朵,诸般颜色将天空映照的流光溢彩,正是形象逼真地描画了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生产复合彩釉的钧窑瓷器的多姿多彩,这有什么歧义呢?“者”还通“这”“着”等同音字,只要笔画少就可通假使用,就看当时的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不过我写的这不是繁体的这,繁体的这肯定比者的笔画多。

现在的人看过去的书,经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各有各的道理,解释的东西往往南辕北辙,许多就是因为对通假字的理解不同造成的。正像我们今天经常用“欧了”表示行了、完成了、同意、很好等等许许多多意思,“酱子”就是这样子等等现代语言。也许几代之后,我们的后人也会认真地考证,争论什么是欧了,酱子是浆糊还是口味不错的大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