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怎样识别毒蘑菇

怎样识别毒蘑菇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怎样识别毒蘑菇

毒蘑菇又叫毒蕈,外形与食用菇没有明显区别,在我国约有180多种,其中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30多种。大致介绍一下识别毒蘑菇的方法:  

一看生长地带。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二看颜色。有毒蘑菇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非凡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采摘后易变色。  

三看外形。无毒蘑菇的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有毒的菌盖中心呈凸状,外形怪异,菌面厚实板硬,菌秆上有菌轮,菌托秆细长或粗长,易折断。  

四看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秆,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五闻气味。无毒蘑菇有非凡香味,有毒蘑菇有怪异味,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味。  

六是测试。在采摘野蘑菇时,可用葱在蘑菇盖上擦一下,假如葱变成青褐色,证实有毒,反之不变色则无毒。  

七是煮试。在煮野蘑菇时,放几根灯芯草、些许大蒜或大米同煮,蘑菇煮熟,灯芯草变成青绿色或紫绿色则有毒,变黄者无毒;大蒜或大米变色有毒,没变色仍保持本色则无毒。  

八是化学鉴别。取采集或买回的可疑蘑菇,将其汁液取出,用纸浸湿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盐酸或白醋,若纸变成红色或蓝色的则有毒。

白毒鹅膏菌

子实体中等大,纯白色。菌盖初期卵圆形,开伞後近平展,直径7-12cm,表面光滑 。菌肉白色。菌褶离生,梢密,不等长。菌柄细长圆柱形,长9-12cm,粗2-2.5cm,基部膨大呈球形,内部实心或松软,菌托肥厚近苞状或浅杯状,菌环生柄之上部。夏秋季分散生长在林地上。

分布于中国河北、吉林、辽宁沈阳、江苏、福建、安徽、陜西、甘肃、湖北、湖南、山西、广西、广东、四川、云南、西藏等地。此蘑菇极毒。毒素为毒肽和毒伞肽。中毒症状主要以肝损害型为主,死亡率很高。

白黄粘盖牛肝菌

子实体较小。菌盖直径1.5-9cm,半球形,表面粘,白色,淡白色或带黄褐色,老后呈红褐色,幼时边缘有残留菌幕。菌肉白色,后渐变淡黄色。菌管直生或弯生,白色。管口小,近圆形。每毫米3-4个,有腺眼。柄长4-6cm,粗0.8-1.5cm,柱形,基部稍膨大,内实,初白色,后与菌盖同色,有腺眼。

夏秋季于松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

分布于我国辽宁、吉林、云南、香港、辽宁、陕西、西藏、四川、广东等地。

食后往往引起腹泻,但经浸泡、煮沸淘洗后可食用。属外生菌根菌,与松等形成菌根。

半卵形斑褶菇,又称“致幻蘑菇”,因其子实体具有毒性、人类食用中毒后可引起幻觉反应而得名。分布于我国台湾、陕西、新疆等地,青藏高原尤为多见。

形态特征:子实体一般中等。菌盖直径一般4cm,有时可达 8cm,近圆锥形、钟形至半球形,顶部有的略带土黄色,光滑而粘,有时龟裂。菌肉污白色。菌褶初期灰白,後期呈现灰黑相间的花斑,直生,稍密,长短不一。菌柄圆柱形,长10-25cm,粗0.4-1.2cm,白色至污白色,顶部有纵条纹,菌环以下渐增粗,内部松软变空心。菌环膜质生柄之中、上部。

  夏秋季在草地林中空地牛、马粪上单生或群生。

  分布於台湾、甘肃、陜西、新疆、青海、西藏、四川等地区,多见於高山牧场。此种在青藏高原的松潘地区草地多见,而在内蒙草原却未发现。此菌有毒,中毒後可引起幻觉反应

臭黄菇

臭黄菇又称鸡屎菌(广西)、油辣菇(四川)、黄辣子、牛犊菌(广西)、牛马菇(福建)。子实体中等大。菌盖土黄至浅黄褐色,表面粘至粘滑,边缘有小疣组成的明显的粗条棱。

菌盖土黄至浅黄褐色,表面粘至粘滑,边缘有小疣组成的明显粗条棱,直径7~10cm,扁半球形,平展后中部下凹,往往中部土褐色。菌肉污白色,质脆,具腥臭气味,麻辣苦。菌褶污白至浅黄色,常有深色斑痕,一般等长,弯生或近离生,较厚。菌柄较粗壮,圆柱形,长3~9cm,粗1~2.5cm,污白色至淡黄褐色,老后常出现深色斑痕,内部松软至空心。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近球形,有明显小刺及棱纹,7.5~12.5μm。褶侧囊体近梭形,38~56μm×8.8~11.3μm。

潜伏期短,发病快。一般可于食后半小时左右即发病,主要为胃肠道症状,如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有的还出现精神错乱,头晕眼花,乱说乱唱,严重者则有面部抽搐,牙关紧闭,视力减弱,昏睡等。一般病程较短,如经及时治疗,可很快痊愈。

此菌味辛辣,具臭气味,有毒。在有些地方有人将它漂洗后食用,但往往不能彻底去毒。

臭黄菇

此菌在四川等地被群众晒干,煮洗后食用。但在不少地区往往食后中毒。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病症,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精神错乱、昏睡、面部肌肉抽搐、牙关紧闭等症状。一般发病快,初期及时催吐可减轻病症。

大鹿花菌

大鹿花菌子实体较小至中等大,菌盖直径8.9-15cm。呈不明显的马鞍形,稍平坦,微皱,黄褐色。菌柄长5-10cm,粗1-2.5 cm,圆柱形,较盖色浅,平坦或表面稍粗糙,中空。在针叶林中地上靠近腐木单生或群生。分布于中国的吉林、西藏等地区。可能有毒,毒性因人而异,不可食用

毒蘑菇中毒一般分为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脏器损害型和日光皮炎型五种类型。其中胃肠炎型和神经精神型潜伏期一般为半小时至4~6小时,最短在进食毒蘑菇10分钟后即可发病,但预后较好。而溶血型和脏器损害型中毒较为严重,脏器损害型是毒蘑菇引起中毒死亡的主要类型,通常在误食后6--72小时发病,先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伴头晕、头痛、四肢乏力等症状,一般持续1-2天后渐缓解。这时候病人易误认为好转而不继续治疗,但此时毒素逐渐侵犯人体各脏器。病人中毒后2-5天内出现内脏损害,尤以肝损害最为严重,极易造成死亡。致命白毒伞中毒就属于这一类型。

大青褶伞

毒蘑菇-大青褶伞又称摩根小伞,学名:Chlorophyllum molybdites(Meyet:Fr.)Massee。子实体大,白色。菌盖直径5-25(30)cm,呈半球形或扁半球形,后期近平展,中部稍凸起,幼时表皮暗褐色或浅褐色,逐渐裂为鳞片,顶部鳞片大而厚,呈褐紫色,边缘渐少或脱落,菌盖部菌肉白色或带浅粉红色,松软。 蘑菇的毒性主要是由其含有的毒素所至,毒肤(主要为肝脏毒性,毒性强,作用缓慢)、毒伞肤(肝肾毒性,作用强)、毒蝇碱(作用类似于乙酞胆碱)、光盖伞素(引起幻觉和精神症状)、鹿花毒素(导致红细胞破坏)等毒素单独或联合作用,引起复杂的临床表现。毒蘑菇含有植物性的生物碱,毒性强烈,可损害肝、肾、心及神经系统,即使是微量被吸收到体内也是很危险。主要对人体危害有肝脏毒素、神经毒素、胃肠毒素和溶血毒素4种。

毒鹅膏菌

毒鹅膏菌又称绿帽菌、鬼笔鹅膏、蒜叶菌、高把菌、毒伞。 子实体一般中等大。菌盖表面光滑,菌盖初期近卵圆形至钟形,表面灰褐绿色、烟灰褐色至暗绿灰色。菌肉白色。菌褶白色,菌柄白色,细长,圆柱形,基部膨大成球形,内部松软至空心。菌托较大而厚,呈苞状,白色。菌环白色,生菌柄之上部。夏秋季在阔叶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在南方的江苏、江西、湖北、安徽、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此菌极毒,据记载幼小菌体毒性更大 。

在鹅膏属(Amanita)真菌中,有的是重要的食用菌,有的有一定的毒性,但误食并不致命,而有的则是剧毒的,误食常会危及生命,绿盖鹅膏[A.phalloides(Fr.)Link.]、春生鹅膏[A.verna(Bull.:Fr.)Lamarck]和鳞柄鹅膏[A.virosa(Fr.)Bertillon],就是著名的致死性毒菌,最初描述于欧洲,在欧洲许多国家都较常见,如笔者在德国南部的欧洲水青冈[FagussylvaticaL.]林下就曾多次采到绿盖毒鹅膏菌,如同在其它地区一样,每年在欧洲都有误食毒菌而中毒死亡的记录,其中大都是因误食此三种毒菌所致。这是因为这些鹅膏中含有丰富的鹅膏毒肽(amatoxins)、鬼笔毒肽(phallotoxins)或毒伞素(virotoxins)等三大类肽类毒素,它们对肝脏和肾脏有强烈的破坏作用。

毒粉褶菌

毒粉褶菌属树林外生菌根菌,可与栎、山毛榉、鹅卫枥等树木形成菌。子实体较大。菌盖直径5-20cm,初期扁半球形,后期近平展,中部稍凸起,边缘波状常开裂,表面有丝光,污白色至黄白色,有时带黄褐色。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初期污白,老后粉红或粉肉色,直生至近弯生,稍稀,边缘近波状,不等长。菌柄白色至污白色,往往较粗壮,长9-11cm,粗1.5-3.8cm,上部有白粉末,表面具纵条纹,基部有的膨大。孢子印粉红色。孢子多角,8-11μm×6.5-8μm。 生态习性:夏秋季在混交林地往往大量成群或成丛生长,有时单个生长。 此种中毒后,潜伏期约半小时,长达6小时。发病后出现强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跳减慢、呼吸困难、尿中带血,中毒症状往往严重试验抗癌,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10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100%。与栎、山毛榉、鹅耳枥等树木形成菌根。

毒蝇鹅膏菌

毒蝇鹅膏菌,拉丁学名:[Amanita miscaria (L.: Fr.) Pers. ex Hook.],

又称哈蟆菌、捕蝇菌、毒蝇菌、毒蝇伞。 子实体较大。菌盖宽6-20cm。边缘有明显的短条棱,表面鲜红色或桔红色,并有白色或稍带黄色的颗粒状鳞片。菌褶纯白色,密,离生,不等长。菌肉白色,靠近盖表皮处红色。菌柄较长,直立,纯白,长12-25cm,粗1-2.5cm,表面常有细小鳞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成群生长。生长环境遍及北半球温带和极地地区,并且也无意间拓展到南半球,在松林里与松树等植物共生,现在成为全球性的物种。毒蝇伞和落叶型植物和结球果的植物形成菌根。为典型的毒菇,有一个大的白色菌褶、白色斑点,通常是深红色的菇类,是最广为认识的蕈类,并且在大众文化中广泛出现。此蘑菇因可以毒杀苍蝇而得名。其毒素有毒蝇碱、毒蝇母、基斯卡松以及豹斑毒伞素等。误食后约6小时以内发病,产生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精神错乱,出汗、发冷、肌肉抽搐、脉搏减慢、呼吸困难或牙关紧闭,头晕眼花,神志不清等症状。使用阿托品疗效良好。此菌还产生甜菜碱,胆碱和腐胺等生物碱。该菌可药用,小剂量使用时有安眠作用。子实体的乙醇提物,对小白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所含毒蝇碱等毒素对苍蝇等昆虫杀力很强,可用于森林业生物防治。据记载,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及雅库将人曾用作传统的节日食用菌。一般成人食一朵后便会产生如痴似醉的感觉,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享受。印度用它作为魔术师的药剂。在一些国家民间被作为一种安眠药物。中国东北地区将此毒菌破碎后拌入饭中用来毒死苍蝇,甚至毒死老鼠及其他有害动物。另外毒蝇伞表面的鳞片脱落后,往往与可食用的橙盖伞相似,采食时需注意区别。在德国民间将此菌浸入酒中,用以治风湿痛。该菌含丙酸,可用于制造丙酸盐用作防腐剂、香料脂、人造果子香等。此菌属外生菌根菌。与去杉、冷杉、落叶松、松、黄杉、桦、山毛榉、栎、杨等树木形成菌根。

粪锈伞

粪锈伞的子实体一般较小。菌盖近钟形,半膜质,表面粘,光滑,中部淡黄色或柠檬黄色,有皱纹,向边缘渐变为米黄色,直径2-4.5cm,边缘有细长条棱,可接近顶部。菌肉很薄。菌褶近弯生,密或稍稀,窄,深肉桂色,褶沿色淡。菌柄细长,柱形,长5-10cm,粗0.2-0.3cm,质脆,有透明感,光滑或上部有白色细粉粒,污黄白色,空心,基部稍许膨大。

介味滑锈伞

子实体一般中等大。菌盖表面光滑,粘,初期扁平球形,后期中部稍突起,深蛋壳色至深肉桂色,直径一般5-12cm,边缘平滑。菌肉白色。菌褶浅锈色,稍密。菌柄柱形,长约10cm,粗1-2cm,污白色或带锈黄色。夏秋季常生在针阔叶混交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分布于吉林、云南、陕西、山西等地。有强烈的芥菜气味,口尝有辣味。有毒,不宜食用。

毛头鬼伞

 拉丁名:Coprinus comatus (Mull.:Fr.) Gray

野生毛头鬼伞点击放大

别 名:又称鸡腿蘑(河北、山西)、毛鬼伞。

  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大。菌盖呈圆柱形,当开伞後40分钟内边缘菌褶溶化成墨汁状液体,同时菌柄变得细长。菌盖直径3-5cm,高9-11cm,表面褐色至浅褐色,随著菌盖长大而断裂成较大型鳞片。菌肉白色。菌柄白色,圆柱形,较细长,且向下渐粗,长7-25cm,粗1-2cm,光滑。

  生 境:春至秋季在田野、林缘、道旁、公园内生长,雨季可甚至在毛屋顶上生长。此菌有时生长在栽培草菇的堆积物上,与草菇争养分,甚至抑制其菌丝的生长。

  分 布:分布於我国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区。

  功 效:该蘑菇一般可食用。但含有石碳酸等胃肠道刺激物,还含有腺嘌呤,胆硷,精胺,酪胺和色胺等多种生物硷以及甾醇脂等。食後可能引起中毒,与酒类如啤酒同吃容易引起中毒。毛头鬼伞可人工栽培,不过因为成熟快,容易出现菌褶液化,必须掌握采摘时间。还可以用菌丝体进行深层发酵培养。

毛头乳菇

毛头乳菇,此种蘑菇有毒 ,含胃肠道刺激物。食后引起胃肠炎或产生四肢末端剧烈疼痛等病症。还有含毒蝇碱等毒素等的记载。但在苏联地区生长的可食用。子实体含橡胶物质。属外生菌根菌,与区、榛、桦、鹅耳枥等树木形成菌根。

美丽粘草菇

美丽粘草菇子实体中等大,白色,菌盖直径6-10cm,初期近圆形,后期近平展。

菌肉白色。

菌褶白色变粉红色。菌柄细长,长6-15cm,粗0.6-1.3cm,圆柱形。菌托苞状而大。

子实体一般中等大,有菌托而无菌环。菌盖表面光滑而粘,白色至污白色,边缘具长条棱。菌盖初期钟形至近开展后中部凸起,直径3-10cm。菌肉白色至污白色。菌褶离生,稍密,白色或粉肉色至粉红色,不等长。菌柄圆柱形,细长,白色,长6-13cm,粗0.8-1.2cm,内部实心至松软,基部膨大。菌托白色,近苞状至杯状。孢子印粉红色。孢子浅粉红色,光滑,椭圆形,9.5-15.5μm×7-8.5μm,含一大油滴。褶侧和褶缘囊体梭形或棒状,74-84μm×20-28μm。夏秋季在草地或阔叶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分布于中国湖北、湖南、四川、吉林、新疆、香港、广东等地。

细褐鳞蘑菇

细褐鳞蘑菇,拉丁名:【Agaricus praeclaresquamosus Freeman】,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直径5-10cm,初期半球形,後期近平展,中部平或稍凸,表面污白色,具有带褐色、黑褐色纤毛状小鳞片,中部鳞片灰褐色,边缘有少量菌幕残物。菌肉白色,稍厚。

细环柄菇

拉丁名:[Lepiota clypeolaria (Bull.:Fr.) Kumm]中文别名 :盾形环柄菇,子实体一般较小,菌盖直径3-7cm,初期半球形、後呈扁平且中部凸起,污白色,中央有褐色鳞片,向边缘有短条纹。菌肉白色。菌褶白色,离生,稍密。菌柄柱形,向下渐长,长4-8em,粗0.3-0.6cm,白色,菌环以下有絮状或毛状鳞片,质脆。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散生或群生。黑龙江;广东;吉林 ;山西 ;江苏 ;云南 ;香港 ;青海 ;新疆 ;西藏此种有的记载可食,但有人认为有毒,不能轻意采集食用。

赭红拟口蘑

赭红拟口蘑,子实体中等或较大。菌盖直径4-15cm, 有短绒毛组成的鳞片。夏秋季生针叶树腐木上或腐树桩上,群生或成丛生长。子实体中等或较大。菌盖有短绒毛组成的鳞片。浅砖红色或紫红色,甚至褐紫红色,往往中部浮色。菌盖直径4-15cm。菌褶带黄色,弯生或近直生,密,不等长,褶缘锯齿状。菌肉白色带黄,中部厚。菌柄细长或者粗壮,长6-11cm,粗0.7-3cm,上部黄色下部稍暗具红褐色或紫红褐色小鳞片,内部松软後变空心,基部稍膨大..夏秋季生于针叶树腐木上或腐树桩上,群生或成丛生长。分布于我国台湾、甘肃、陜西、广西、四川、吉林、西藏、新疆等地区。此菌有毒,误食此菌後,往往产生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病症。但也有人无中毒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