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首都新德里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印度首都新德里(New Delhi)位于该国西北部,座落在恒河支流朱木拿河西岸。这个国家的首都有时称“新德里”,有时也称“德里”,这是因为德里本是一个古都,后来在古都旁边扩建了一座新的城市,将这个新城区称为新德里,以区别于老德里。新德里和老德里也可合称为德里,面积1485平方公里,人口838万。
“德里”一词来自波斯文,意思为“门槛”,或者“门口”,也有人认为是“山冈”、“高地”、“尽头”或“流沙”,这些说法来自于古代印地语。德里是古老传统和现代化相互结合的一座城市。老德里如一面历史镜子,展现了印度的古代文明,新德里则是一座里程碑,让人们看到了印度前进的步伐。
老德里历史悠久,建都公元前约1400年,取名“因陀罗普拉斯特”,即“因陀罗神(雷神)之住所”。后来这里曾先后出现过7个德里城,到公元前1世纪,印度王公拉贾·迪里重建此城,德里由此得名。公元1648年,莫卧儿王朝皇帝沙贾汗曾把德里改名为沙贾汗纳巴德。德里城内宗教气氛浓厚,古代建筑众多,用红砂石建造的莫卧儿王朝皇宫红堡、公元前200多年孔雀王朝阿育王建立的阿育王柱、印度最高古塔库塔布塔以及印度最大的清真寺贾玛寺,都是驰名世界的名胜古迹。红堡呈八角形,城墙很高,设有5个城门。内殿的柱子和墙壁上有花卉和人物的浮雕,栩栩如生;窗棂以整块大理石和其他珍贵石料镂空而成,表面镶嵌着各色的宝石,闪闪发光;院内的那些陵寝则一律用白色大理石雕就而成,呈伊斯兰建筑式样。整个红堡,红白相映,雄伟壮观。
库塔布塔,为伊斯兰奴隶王朝的古泰布丁王和伊尔泰米什王所建,塔高72.5米,全部采用石头砌成。每当夕阳西下,红色的晚霞映照着高耸的圆顶塔尖时,人们眼前便浮现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画面。库塔布塔附近有一清真寺遗址,内中竖立一根粗大的铁柱,高7米多,重约6吨,这就是著名的阿育王柱。令人惊奇的是,历经2000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淋,铁柱却没有生锈。由于这根柱子是印度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之一,每天参观的人很多。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也怀着极大的兴趣,纷纷前去考察、研究。据分析验证表明,铁柱是一种合金,除铁之外,还含有碳、硅、磷等成份,这便是它历经那么多年而不生锈的原因所在。古代印度劳动人民能够铸造如此巨大的合金柱子,可见他们的冶炼技术在当时已达到多么高超的程度。
城内中心还有一座吸引游人的巨型太阳钟,这是用来观测天体运动的一种天文仪器。建于公元1710年,是当时印度武士族国家的统治者拉维·萨瓦依·嘉·辛格二世下令建造的。这座钟按南北方向建筑,昔日能准确显示出两个远东国家和两个欧洲国家的中午时间,造型优美,工艺精细。如今由于时齿相交,缺乏维修,已经不能显时了。
德里城内有许多庙宇,其中一座最大的庙宇,陈列着很多神像,有印度教的神像,佛祖释迦牟尼的神像,也有象头人身的神像等。除庙宇外,还有著名的大清真寺、艺术宫等。这些古代建筑群,在建筑艺术上都采用印度与伊斯兰相结合的风格,尖塔高耸,圆顶穹隆,工程浩大,别具一格。今天,这些经过精心修缮的古建筑,都是极为壮观的游览胜地。
新德里则是另一番景象,城区是按统一规划修建的,街道宽阔,市容整洁,交通发达。条条马路上树木枝繁叶茂。道旁铺有草坪,十字路口建有别致的街心花园,花园中喷泉四射。住宅区布局合理,排列有序,那些别墅式住宅的院落相当宽敞,都筑有围墙,从外向里看,院内猴子、松鼠、孔雀等动物在绿树鲜花丛中,自由活动。新德里虽然是一座现代化城市,但没有那种喧闹拥挤的现象,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
1911年,英国殖民统治者驻印度总督将首都从加尔各答迁至德里,在旧城以南3公里处兴建新德里,到1929年完成系列建筑,从1931年起,新德里开始成为首府,1947年印度独立后宣布为首都。